理论是我一开始认为最不知所措的一门。因为我本科学习的是景观设计,而华理需要考的范围又很广,像西方园林、国土空间规划、风景资源这种,在本科期间也没有接触过。很多书需要自己去啃。但到最后,我也不敢确定我学的是否扎实,有些云里雾里。但是考试中的感觉完全不一样。就算是自己不熟悉的内容也可以说上几句。而我其实并不是努力型选手,但最后的结果我也十分意外,所以我认为我对于理论的学习可能也抓到了一些重点和小技巧。对于理论学习不是很清楚的同学可以参考我的方法来学习。
园林史(中国古典园林史+西方园林)和建筑史:我认为和历史有关的学习是有迹可循的,建筑史和园林史是可以结合起来去学习的,这里不建议大家一开始就抱着书细细去啃,可以先通读一遍,对各个时期的园子有个大概的印象,学有余力的可以对各个时期的园林特点进行总结(后期来不及复习或者考场上紧张忘记园林细节可以直接套用)。在脑海中有个时间空间的大致概念了,再去细细学习。这个方法其实就像是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思维导图,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。将各个时期的园林建筑和历史事件相结合,像: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?这样的记忆方式。让园林建筑不再是单纯冰冷冷的,而是有故事有色彩的记忆。对于建筑的学习,如果没有什么兴趣或者是觉得枯燥,建议大家可以去听听一些名师对于这方面的讲座(视频)。我在备考之前就对王南教授的建筑讲座很感兴趣,内容详细,风格比较风趣幽默。这对于我备考期间的建筑复习帮助很大,节省了很多时间。
城规+现代景观规划原理:这两本书我认为他们的知识点特别多,但又很重要。华理又喜欢考一些细碎的知识点。而且有些知识点不是那么的容易去理解。我的方法是收集了很多关于这些学科的资料。结合百家所长进行整理成卡片,然后将需要的内容自己录入软件中天天早起、睡前还有走路的时候听。以至于我一听到这个知识点我就知道他的内容。让知识点先住在自己的脑子里,后面对于一些案例多看多学,就会发现很多知识点在案例中怎么去利用去解决问题。这样就会牢牢记住这个知识点。简单来说就是:理论+实践。输入+输出。
植物+风景资源规划+热点:对于这些知识点我在第一年几乎是没有复习到的,第二年也没有占很大一部分,实际内容其实大同小异,都是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热点事件或者植物,稍微花点时间去记一下,了解一下其实就可以了,考试的时候随机应变可以说到点子上就问题不大。但不能一点都说不出来,所以还是要花时间多看看的!
最后说一下答题技巧,两年下来可以发现华理的客观题很少。这其实就考验了我们的答题逻辑。第一年我对于这些其实很迷茫,考试写满了6页纸但是思维都是很乱的。第二年和研友交流学到了很多的答题逻辑。知道用什么方式去回答对应的问题,我认为这也是我这次理论分数使我比较满意的原因之一吧。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可以用考研答题尺去划线答题,会显得整个卷面清晰明了,再加上逻辑的清楚会给老师留一个好印象。(考试的答题纸很薄,所以只要划在草稿纸上然后垫在答题纸下面就可以看清楚,并不会很浪费时间)。